文化走亲|江南河道--杭嘉湖的山水形胜


江南运河由苏州南下,经过同里镇、平望镇、盛泽镇,流入嘉兴境内。


高空俯视嘉兴古运河之美 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

浙西三屯 嘉禾为大



嘉兴运河的标志是河边始建于唐朝的三塔。1926年的美国《国家地理》杂志曾以三塔为封面。据《至元嘉禾志》记载:府西南四里有白龙潭。相传有白龙穴此,风涛间作,居人因作三塔以镇之,运河经此,曰三塔湾。运河北流至此,水流湍急,船工望见三塔,即谨慎操舟,三塔实际上起着航标的作用。

京杭大运河嘉兴古镇妖三塔 

(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,因“其水弯曲抱城如月”而得名,明清以来月河一带已形成繁华街市。街区内,传统的民居依水造势,古街深巷迂回曲折、纵横交错。1700多年以来,京杭大运河沿月河历史街区南侧一穿而过。运河两岸灯火万家,官舫贾船,穿梭不绝,一片繁华商业景象。




京杭大运河嘉兴运河历史街区月河码头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
京杭大运河嘉兴运河月河历史街区游客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出嘉兴往北大约15公里,紧邻江苏吴江县盛泽镇有一个小镇叫做王江泾镇,当年这里是江浙两省的咽喉。《清史稿》记载:“王江泾汛兵五十六人,快唬船两艘”,也就是说当时是有河兵常驻,以保持运道畅通。镇上有一座三孔石桥——长虹桥,此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,费时十一年而成。现在看到的桥为清光绪六年(1880年)重修而成。站于桥头,眺望两岸风景,江浙两省一水相隔,舳舻千里穿梭往来,行走于古镇街头,依稀还可以看见当年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。



嘉兴王江泾明清长虹古桥



长虹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气元年(1611-1621年),康熙五年(1677年)重修,嘉庆十七年(1813年)又重修。太平天国时,太平军与清兵在王江泾激战,桥南北栏石损毁,直至光绪六年(1880年)才修复。长虹桥因造型优美,为历代文人所称颂,留有“虹影卧澄波,登高供远瞩。南浮越水白,北接吴山绿。”等诗句。(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宋代以前,运河不过塘栖而走上塘河,即从嘉兴入崇德县(今桐乡县崇福镇)界,经长安镇翻闸,过临平,至东新关,向西南到杭州德胜桥。元代以后始改道从嘉兴,经崇福镇,至塘栖镇。




运河之晨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

川泽沃衍 三吴都会



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的广济桥,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,如长虹卧波,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。


据说广济桥始建于唐,后圮。明代弘治年间一个叫陈鄞的僧人,为重建拱桥募捐,一直到了北京,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,宫中的嫔妃与朝臣们也跟着资助了不少,桥得以重建。清光绪《塘栖志》卷三《桥梁》载:“通济长桥在塘栖镇,弘治二年(1489年)建。”



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——京杭大运河塘栖广济桥

(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杭州小河直街因运河而兴,在南宋时期就已是重要的货物河、陆转运地。到了清代中晚期,餐饮、茶点、百货等渐渐兴起,酒肆、仓库、铁匠铺、盐铺、米铺等各行各业店铺林立,形成“小河贯万家,街区竟物华”的景象。



运河杭州段小河直街夜色如画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拥有“江南运河第一桥”美誉的拱宸桥,东连丽水路、台州路,西接桥弄街,连小河路,是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性建筑。



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建筑杭州拱宸桥与桥西历史街区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据《古今图书集成·杭州桥梁考》和康熙《杭州府志》载,拱宸桥创建于明崇祯四年(1631年),由商人夏木江倡建。历史上,拱宸桥所在的拱墅区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区域,所谓“十里银湖墅”。昔日,杭州及东南沿海各省的货物,多运到杭州装船再运到北方;北方各省的货物,也多在杭州下船转运四方。整日数以千百的舟楫来来往往,这一带形成了有名的“北关夜市”,热闹非凡。



风雪拱宸桥


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(1631年)。宸,指帝王所居之处;拱,即为拱手相迎的意思。所以拱宸桥,象征着对古代帝王南巡杭州时的相迎与敬意。(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不仅如此,这里也是江湖上的一个中心,因为当时江湖上最有势力的“漕帮”的家庙就在拱宸桥畔。“漕帮”即青帮,起源于明代,正式形成于清代。其祖师第一代金幼孜、第二代罗清、第三代陆逵都是明代官吏,而且是佛家弟子,被青帮弟子称为“前三祖”。雍正元年(1723年)建北仓廒后,漕运更加兴旺。为承揽漕运,争抢航道、码头等,便产生了一种秘密结社、自行管理漕运秩序的组织,即“粮帮”。



千里骑行到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北京财经学院的师生们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富义仓,运河岸储粮重地,为清朝营建。当时,江南一带进京的贡粮,大多数都是由大运河漕运运到京城,所以运河两端京杭两地的运河边上都有储粮仓,有“北有南新仓,南有富义仓”之说。



杭州富义仓

(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由三进院落三排仓房组成,为时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负责,始建于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建成于光绪十年(1884)。为大运河沿岸现存的著名古粮仓之一,与北京南新仓并称为“天下粮仓”。


位于拱墅区香积寺巷45号的香积寺,曾是通过运河进入杭州的第一座寺庙。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,柯氏舍宅为寺,旧名兴福寺。大中祥符年间(1008-1016年)由宋真宗御赐匾额,赐名“香积寺”。据《西湖游览志》和《武林梵志》记载,寺门前的大运河,彼时每天往来船只熙熙攘攘,晚上灯烛通明,是杭嘉湖一带香客从运河到灵隐、天竺朝山进香的必经地。因此,香积寺又被称为“香火头道门”,在香客心中拥有独特的地位。



京杭大运河杭州段香积寺夜色

(蒋福寿 摄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供图)




主办

浙江图书馆

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

参考书籍

1.《阅读运河》

胡其伟 周晨 姜浩著

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

2.《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》

吴晨著

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年出版

3.《行吟南浔大运河》

徐建新 李翠编著

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9年出版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