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 最末篇│系列五 盖洛的运河纪实

C

A

N

A

L

And

Foreigners



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



本期主人公:盖洛









 盖洛的运河纪实 


人物名片


威廉 ● 埃德加 ● 盖洛

(William Edgar Geil, 1865——1925)

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,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伊尔斯顿城。盖洛受过严格系统的地理学专业训练,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抱有深厚的兴趣。曾四次到中国长途旅行,对中国的长江、长城、十八省府和五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。

盖洛是他那个时代阅历最丰富的旅行家之一,他留下了4部专著(《扬子江上的美国人》、《中国长城》、《中国十八省府》、《中国五岳》)。


盖洛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社会大变局的前夜,故在1911年前对中国内地的十八省府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考察。在考察过程中,盖洛注意考察和记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,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真实的社会图景。盖洛还大量收集中国的地方史志资料,对各省府的历史掌故进行介绍,并和西方城市发展作对比。









威廉·埃德加·盖洛在《中国十八省府》中,曾对杭州及运河有专门的描述。



盖洛记述中的钱塘潮





在与新奥尔良处在同一纬度上的中国东海岸有一个宽阔的海湾,其喇叭口骤然变窄之后便转向了南面。

每逢潮汐季节,当来自太平洋、宽达60英里的海浪迅即变成了10英里宽时,浪头便层层叠叠,达10英尺高。一条为防护陆地被潮水淹没而修筑的海堤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从海堤上反弹回去的浪头在第一道水墙之后又形成了第二道水墙,甚至比前者还要高出5到15英尺。这两道巨大的水墙以每小时13英里的速度从海湾向西推进,潮水发出的咆哮堪与尼亚加拉瀑布下的雷鸣声相媲美。

假如古埃及的法老将其所有的军队在沙漠上摆开阵势,其战车的隆隆声恐怕也比不上这儿潮水的轰鸣。



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,现在已经无从查起了。但正如地质学家和地志学者们所宣称的那样,杭州湾的形状从那以来一定起了很大的变化。

 大约在1300多年以前,杨素在此地建起了第一个城市,到了那个时候,这里的水道面貌就已初具规模,跟如今相差无几了。

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,又有人从海路过来贸易。于是,杭州湾成了当时的对外贸易的主要中心。

尽管钱塘江潮阻止了杭州成为一个港口城市,船队只能到达澉浦,众多的外国人还是聚集在那里。











中国运河与国外运河的不同



盖洛在中国游历期间,对杭州的水印象深刻。他这样描述道:



杭州的水系十分发达,有五个城门的名称跟水有关:清波门、候潮门、望江门、钱塘门和涌金门。跟荷兰一样,这里的运河大都运输十分繁忙。荷兰的运河被用来排除低洼地的积水,而杭州的运河则为灌溉提供了水源。而且这里的运河没有被用作排污的下水道,因为农民们太珍惜肥料的价值,经常疏通河道,用河泥来肥沃农田。

运河还盛产鱼,而河面上漂浮的菱角则为人们提供了茶点。船闸在这里并不为人所知,当需要把一条船转移到另一个水平面不同的河道去时,就用泥泞的滑道充数。



大运河始终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、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,兼有灌溉、防洪、排涝之利。大运河保障了流域经济的大发展,自古以来,人们利用运河水进行农田灌溉,改善了生产条件,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,确保了农业经济取得长年效益。








盖洛眼中的大运河


似乎承载了更多的风俗、风情和风韵。从运河沿岸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,到运河上的一座座桥梁,再到独具特色的村落和街道,它们是大运河特有的记号,哺育着运河沿岸的人民,记载着一段杭州的历史文化。




至此,“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”就向大家介绍到这里啦。

河流是历史的现实见证,是保存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长廊、博物馆与百科全书。这长长的流水,吸引着历朝历代的中外文人前来拜访。

敬请关注下一主题推文:古诗词里的大运河


本文内容参考

杭州全书·运河(河道)丛书


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


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 系列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