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运河的印迹│运河钞关(上)


沿/着/运/河/的/印/迹


运 河 钞 关


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,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、生态环境、生产环境,使得中国南方与北方、中央与边疆、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,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
明清时期,由于中国商业发展的持续繁荣,政府开始向过往物品、车辆、船舶收取税金,于是在水陆要冲及货物集散地设立关卡收税,此机构称之为税关


钞关的设立


唐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专门关卡处理税务。


明清时期大运河示意图

政府建立以后,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固和统治区域的逐渐扩大,政府开始全面收取关税。

明初的洪武年间,即设立对商船货物征税的税关,由税课司征税。

陆地与水面均有大量税务机构建立,明宣德四年(1429年)开始在内河航线上设立专门用来征收船税的机构。

大明宝钞

因商贩拒用正在贬值的大明宝钞,政府准许商人在商运中心地点用大明宝钞交纳商货税款,以疏通大明宝钞,并借机增税。在这些地点设立征收商货税款的税关,因此得“钞关”之名。


钞关分布于南、北两京之间的运河沿线及长江、淮河等流域。万历年间只保留了其中最重要的8所钞关,其中7所在运河沿线,从北向南依次是:崇文门、河西务、临清、淮安、扬州、浒墅关、北新关(杭州),只有江西九江是一个例外(位于长江)。这些税关均隶属于中央朝廷的户部,由户部进行统一管理。


钞关和浮桥

成化(1465—1487) 以后,规定钱钞均可用于收税。弘治六年(1493)又定钞关税折收银两,但钞关之名未变。

   苏州浒墅关

代大体沿袭了明代的钞关制度,运河七关全部保留下来,将原有钞关改称常关,也统称榷关,因常关隶属户部管辖,亦称户关。至乾隆时期,全国的税关数量、布局稳定下来,至道光时无大的变化。


 钞关的发展


明清时期运河关税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之一。钞关的职能是进行税务征收,包括征税、税则和税收分配几个方面,其中征税是最主要职责。

征收船料和货税

船税以载运商货之船户为征课对象。由各差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。初期按运送路程之远近和船舶大小长阔不同分等称船料,估料定税。后又以估料难核,改为计算梁头广狭定税,其标准自五尺至三丈六尺不等。运河钞关的临清、杭州两关兼收船料和货税,其他各关只征收船料。

关税用途

钞关征收来的税款大部分要上缴户部,用以漕船、军饷以及赈济灾民、修建河堤等。关税的专项利用,表明关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作用的增大。

运河钞关税收占比

明代实行禁海政策,京杭大运河是全国南北商品流通的主干道。运河七关商税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%左右。

清代康熙二十年废除海禁,原由运河展开的南北商品流通格局变为运道和海道并行。运河七大钞关的税额在全国关税额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,从清初的50%降至嘉庆年间的30%左右。

成丰五年,因运道梗塞,河运停止十余年,钞关税收受到很大影响。至清光绪二十七年运河漕运停止,运河钞关署治逐渐废止。


运 河 钞 关


钞关作为税收关署,既是京杭运河畅通的产物,也是商税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
下期“沿着运河的印迹”,我们以临清钞关为切口为大家做一个关于钞关的具体介绍。敬请期待!


END


沿着运河的印迹

欢迎关注公众号

杭州|京杭大运河|博物馆